艰苦抗击疫情两个多月后,武汉在4月8日解除封城,这意味着全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间,24小时5G直播火神山医院建设,让数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在直播间里当起“云监工”,亲眼见证数百台工程机械在火神山医院通宵作业。另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频词汇,逾33万亿元项目投资计划应势而起,“新基建”有望挑起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大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时代变革中乘势而上,化“危”为“机”,值得我们思考。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施工企业降本增效之道
当前的疫情形势对建筑业产生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项目实施进度延期,人员流动受阻,材料也无法正常运输,行业的供应链处于非正常状态;二是工程投资成本增加,停工损失、防控费用增加、人力和机械设备以及建材价格上涨等都会对项目的成本、投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三是企业经营压力增大,这可以与前面两点联动考虑,疫情不仅考验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日常的经营能力、应对挑战能力强弱也会在未来几个月得到体现。
可以说,疫情之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施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现状。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增强对施工机械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将管理方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考虑到机械使用成本一般占项目成本的10%~25%,用好机械、管好机械,可以显著提升项目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从“土木基建”到“信息基建”,技术落地至关重要
时代变革的方向是数字化,“新基建”的提出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新基建的“新”在于基建的内涵由传统的“土木基建”向“信息基建”转型,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数字经济的特征。而这一点,恰恰是建筑施工行业十分薄弱的地方。
麦肯锡国际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机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中,建筑业在资产数字化、业务流程及应用数字化方面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农业。而中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仍大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足以看出从“土木基建”到“信息基建”,未来建筑业的信息化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思想观念和传统工作方式受到冲击外,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工程施工环境特殊、技术服务和产品难落地都是导致信息化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的原因。
“落地”两个字看似简单,但是工地现场情况复杂,参建方众多,机械来源复杂、流动频繁,很多时候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往往就“死在了这最后一公里”。
极简安装,普遍适用,让物联网技术在工地顺利落地
综合上述分析以及“新基建”的强势崛起,让“机械指挥官”——由南京智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套工程机械物联网管理系统,在资本寒冬中看到了转机。
在早期的探索中,“机械指挥官”团队发现在工地接一根线的难度超乎想象,这无疑为技术落地增加了阻碍。因此,我们认为,管理类监控产品要在现场批量落地、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可以无线、极简安装。为实现这一目的,从传感器、芯片、模组,到连接、传输,再到自研工程机械状态分析核心算法,最后到平台与操作系统,“机械指挥官”构建了自己的技术壁垒。
这次疫情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之深,目前来看可能还未知全貌,不过随着春节后全国近80%的重大工程都已复工,“机械指挥官”明显感受到了施工企业对项目远程监管需求的提升。以机械工时管理为例,以往的做法是企业要在项目部安排管理专员负责机械的进场、派工、工时统计与台班登记等事宜。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考虑我们提供的这种既能减少人员接触,又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精准度和管理效率的解决方案。
施工机械通过“机械指挥官”系统扫码进场之后,管理人员即可在大屏地图监测机群动态,了解每台设备每时每刻的运行状态,通过小程序一键派工后,被派工机械打卡上下班,以派工时间段内终端采集的工作时长为结算依据。同样,施工队长和机手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进行台班签证单的新增与审批,代替纸质单据,简化审批操作,提高统计分析效率。完成施工任务后机械进行扫码退场,退场后机械被存入历史机械库,方便管理人员随时回看机械在项目上的工作情况。可以看出,机械管理员、施工队长、施工员在线上就能方便完成对接流程,切实提高了施工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针对施工现场对机械管理的种种痛点和实施难题,“机械指挥官”以“持续提升施工效率”为使命,在前人未曾探索过的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算法,将入场机械进行统一联网管理,帮助施工企业更智能地管理机械设备。
众所周知,5G最大的机会是在B2B行业的应用,我们相信,在采集足够多的机械数据基础上,“机械指挥官”未来在辅助驾驶领域大有可为。支撑行业转型,共建智慧工地,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