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道森林禁火令上“认不出来”的签名,道县县长成了网红。对这个签名,有网友表示,县长是艺术家吗?还有网友认为,该签名正常,不用过多解读。也因这个签名,刚发出一个星期的禁火令,被尴尬地“撤回”。8月29日,道县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县长在刻制新印章,将尽快发布新禁火令。(潇湘晨报8月30日)
“禁火令”没火,在上面签字把关的县长“艺术签名”却火了,无不讽刺意味浓厚。不过还好的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当事县长立即收回带有“艺术签名”的“禁火令”文件,并重新刻制新的印章,不管是改错速度还是态度,都是值得肯定。
客观而言,对于官员在文件上把关签字的字体,到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也正因为这样,关于领导在文件上的签字字体,长期以来可以说都是各级各地相关领导“率性而为”的居多,人们也长期默认这一做法。
反过来讲,官员在文件上把关的签字,是否是“艺术签名”,本质上并没有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干部的个性签名,还能起到防伪等作用,特定情况下还能彰显领导的个性等,并非没有用处,不易片面否定。
问题是,这一长期的领导签名“潜规则”,到了此次的道县县长的“艺术签名”上,就失灵和引发巨大的关注及热议了呢?毫无疑问,在网络舆论时代,网络的快速爆炸式传播、过分集中围观、聚焦和无限放大,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但笔者以为,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县长这一“艺术签名”本身。
稍稍研究不难发现,尽管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很多官员在文件上签字,虽然没有一定之规的字体等要求,大多时候也都是“率性而为”,但大体上都还是把握有一条底线,就是相关的签字是让广大受众看的,不管是潦草也罢,还是艺术也好,其起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能够看得懂其所签字,能够让人知道其所签的内容是啥,以便及时掌握。
但我们看此次道县县长的问“艺术签名”,虽然就艺术的方面讲,这一签名甚至称得上很美好。但是置于公开传播、让普通群众认得清、看的明等方面来讲,这却也太过分“艺术”和太不接地气了——面对普通群众发布的“禁火令”领导把关签字,普通群众却很难看清楚、明白到底是谁的签名,也就失去了签名的一些很重要意义。这样,就是领导“艺术签名”的不对、不合适了,因为其突破了必要的底线,让群众看不懂所签名为何字,被吐槽、被围观乃至被质疑,也就没有多少可冤枉的。
概而言之,县长“艺术签名”错不在艺术,而在不接地气。此次的县长“艺术签名”引起热议和关注,虽然没有造成多大的直接损失,不必太过苛求,但却也未尝不是一个不小的有效警示和反面榜样,告诉各级各地各类官员等,签字字体没限制,可率性一点、艺术一点,但凡事不能太过分太艺术,需要有底线原则,那就是其签字要让群众看得懂、识的明。否则,艺术不成,反弄巧成拙,丢人现眼,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