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展出150 件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太平洋艺术珍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5位年轻的在校艺术家,在观看完上博特展之后,近日以“大洋洲艺术”为主题,以部分展品为灵感,重新创作了具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并设计了相关工作坊,他们将带给公众哪些新的启发与体悟呢?
海·岛间太平洋艺术工作坊成果展示现场
8月10日,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合作推出的“太平洋艺术工作坊”在上海德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5位年轻艺术家不仅以作品回应大洋洲艺术,更在工作坊中与公众分享创作的思考和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作为公众美育的新路径。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在策划公共教育活动时,设想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为切入点,对“大洋洲艺术”做新的阐发,于是邀请到央美的师生进行合作。展示的5件作品是由青年艺术家费时数月时间完成。他们根据上博大洋洲珍品展中的部分藏品,做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作为工作坊的学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邬建安认为这既是馆校联动的成果,也是一次对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艺术作品的跨时空的对话和个性化的解读,连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社会观念与大洋洲文化传统,是一次沟通型的创作尝试。
刘嘉颖《上下求索》
刘嘉颖以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的“马拉甘雕塑”、“毛伊姆面具”、“祈愿板”三件展品为灵感,创作了《上下求索》,这是一件比较大型的装置作品。悬挂在中间、有规律得做上下运动的是一棵倒置的带根的“柿子树”。朝下的树干为雕刻的女性“精灵”造型,中间人脸部分借鉴的是“马拉甘雕塑”造型,“毛伊姆面具”则在形态上做了一些变化,被放置在女“精灵”的头部,“祈愿板”被抽象为丝带,环绕在女“精灵”的胳膊上。
马拉甘雕塑 (局部)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毛伊姆面具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