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美术馆+互联网

“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跨年展出,展览以绘画、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多种现代艺术形式讲述仓颉造字、女娲补天、《山海经》等中华创世神话。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将此概括为“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近年来,“美术馆+互联网”的模式也被更多的关注和实践。2018年的刘海粟美术馆也将推出“黄山大展”,希望形成一个以刘海粟为代表的画黄山的脉络体系。“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对话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回顾刘海粟美术馆的2017,并展望新一年。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
“互联网+艺术”,让艺术更有感染力
澎湃新闻:刘海粟美术馆的跨年大展将创世神话和互联网艺术结合,作为总策展人,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了将两者结合?
朱刚: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古神话虽然产生于人类蒙昧时代,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初哲学思想体系的雏形。在国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我们总能看到外国艺术家创作的一些神话题材的作品;而在我国,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却相对薄弱。近两年,上海市推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最早它是从连环画绘本开始,而今整个工程已经囊括了电影、动漫、舞台剧、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在创作中华创世神话。
刘海粟美术馆在整个工程中如何参与,如何有所作为?我从“工程”刚开始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国油版雕等传统形式都有了,唯独缺少的是前沿的互联网艺术。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去年6月,我国网民7.5亿,手机网民7.2亿,特别是10-39岁的年轻人占总数的72%,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场域,从信息流到价值观,从文化氛围到网民心态,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涵养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至关重要。艺术要保持生活温度,服务人民群众,就需要走进网络世界。于是,我就提出做“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的设想。
当然,用互联网艺术来演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设想是想搜索网上相关题材的作品,进行分类策展,提升品质。可出乎意料的是,数以亿计的网络作品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题材,即使有一些,也不太理想。这样的困难是完全超出预估的。怎么办?
委约创作似乎是唯一的路。但委约涉及到人财物的问题。“人”(网络艺术家)是有的,可一些网络艺术家为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创作在市场上是按分钟计费的,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预算。而且,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创作一个3D人物,从建模、贴图、渲染到输出,每个环节都要不少费用且周期长。再说“物”,做互联网艺术展需要大量的投影机、感应器等硬件,我们做了些预算,但远远不够。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委约艺术家没有一个提出要报酬。在展览中,许多企业还免费提供了大量的设备,有的甚至为了这个展览还自行租借或采购了设备。世博源、徐家汇等传媒企业千方百计挤出广告时段,为展览免费播放宣传片。我们年轻的策展团队中的许多人,在布展的一周里,几乎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在现场,累了,眯一会儿又满血复活了。所以,我特别感谢所有支持、帮助和为这个展览辛勤工作的每一个人。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展览的成功举行。

於阗 《远鼓》2017 媒体装置(“混沌”部分)
澎湃新闻:展览的三个篇章如何对应三位策展人?
朱刚:我把展览分为三个篇章,一是“混沌”,二是“神游”,三是“创世”。整个策展逻辑,从第一篇章到第三篇章,是从抽象逐渐到具象;从相对单一的人机互动到形式多样的观展体验。“混沌”,艺术家以当下技术演绎宇宙形成前,气、行、质三者浑然一体未分离的状况。“神游”,比较有趣,《列子·黄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黄帝做了一个白日梦,梦游了华胥国,醒来之后他说“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我们今天拥有互联网后,神游不再是“白日梦”,展厅里面就能梦想成真。第三是“创世”篇章,以AR、VR、3D打印、多媒体影像等新技术展现中华创世神话。
此次策展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当然也有分工。第一、第二篇章由我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赵姝萍领衔,第三篇章由我馆文创信息部主任洪亮担纲,两人特别努力,又为三个展厅物色增加了出色的策展人。第一篇章“混沌”,作品来自中国美院上海分院;第三篇章“创世”,得到了上海市青年美术摄影家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美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上海人美社、宝山区文联、万达信息、星拓文化、璟汉技术等的支持。我来美术馆之前,做过动画电影和连续剧的总编导,也担任过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的副会长,所以对互联网艺术这块还比较熟悉。

吴俊勇《捕鲸记》2014 纸本矿物颜料(“神游”部分)
第二篇章“神游”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展区,赵姝萍团队提出以一条“神鱼”作引子,串联起整个展厅,让“鱼”为观众导览,很有创意。而这条“鱼”取自动画片《九色鹿》的作者冯健男的作品,他也是整个展览中年龄最大的参展者,“鱼”的动画部分则由年轻一代的技术团队完成的。

冯健男《神鱼》1985 纸本水粉 AR影像互动装置(“神游”部分)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我们开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会。起先,艺术家提供了用计算机创作的绘画作品,但我觉得这样不过瘾,还不能完全展现互联网艺术的特点。因为他们尽管使用的是计算机创作,但跟传统创作区别仅仅是载体工具的不同,呈现形式仍是静态的。于是,我们又让艺术家与技术团队坐到了一起,对每一件作品都反复推敲研究。有记者问我,此次展览有多少作者,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也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字,因为每件作品都有许多人参与,每件作品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团队,有的还通过互联网远程操控。即使到了展厅布展,还是每件作品有一组人进行二度创作,有的整整调试了一个星期。

颢汉技术《后羿射日》 3D打印模型(“创世”部分)
澎湃新闻:相比传统的架上绘画或是文献展,互联网艺术在布展过程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刚:我们此次布展就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到最后开幕当天的上午,还在进行微调;而传统的架上绘画展布展时间会短很多。互联网展览更像是一种创作和现场再创作相结合的展览,如果没有现场的二度创作,有的展品就无法呈现。互联网展还要注意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协调和互不干扰,因为一些影像作品不仅有光,还有声音。因此所有作品到了现场后,还需进行调整,以使整个展览最终有逻辑有节奏,在对比中求和谐,并突出创世神话这样一个主题。

宋其金《中华创世神话绘卷》(“创世”部分)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民营美术馆也举办了浸入式的展览,刘海粟美术馆与这些民营美术馆相比,在哪些方面是走在它们前面的?以及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科学和艺术如何融合?
朱刚:我觉得一些民营美术馆在创新探索方面有走在前列的。未来的艺术发展必定是跟科技结合,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达芬奇是一位大艺术家,也因此艺术掩盖了他的发明家身份;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解剖学是相当熟悉的,如果不熟悉人体解剖学的话,他是不可能塑造出《大卫》这样有力度的雕塑作品的。
我一直以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双轮驱动,本身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印象派,如果没有光学进步,可能也就不会有印象派或还要晚上若干年后才有。到工业革命,分工细化,艺术与科学时分时合,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螺旋循环、不断上升的。到了今天,艺术要+科学、+互联网,这已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
我们不能画地为牢,不仅要在艺术门类中进行跨界,也要在艺术与科技中跨界。科技与艺术结合是今天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方面,一些民营美术馆走在了前面,它们进行了一些探索,这些都是有益的。作为国营市级的刘海粟美术馆,我们也有必要和责任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不能把自己框起来,保持一种古板的学术范式,其实科艺结合也必然会推动我们学术研究,会使学术更接地气,更加鲜活。刘海粟美术馆应该站在时代的潮头,率先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且这种结合应当很好地传承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的艺术创作进入到新的时代,也一定要有新的思考和作为。未来的美术馆将在高科技的叠加下,成为创想的发生地和试验场,将驱动文化艺术为生活也为城市赋能。

儿童公共艺术项目 《夸父逐日》2017 单屏影像装置副本
澎湃新闻:刘海粟美术馆迁新址后举办了多次互联网艺术的相关展览,最初是如何想到将互联网科技相关的展览作为美术馆的研究方向?
朱刚:刘海粟美术馆从2012年开始迁建,到了延安西路凯旋路,在2016年开馆试运行的时候,我当时与腾讯签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做了一个青年的互联网艺术展。这个展览的作品是从腾讯的原创馆里遴选出来后下载。原创馆是腾讯为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搭建的平台,每天平均有1万多人次上传原创作品到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展示。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互联网+”,不能是简单地把我们馆的藏品或展品扫描后挂在网上,也不能是把网上的作品简单地下载下来放进美术馆。我们要真正融入到互联网艺术的创作中去。所以,我们这次创世神话大展展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原创的。互联网艺术的创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画、国画、版画等,边界被打碎,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影像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呈现。作为一个美术馆,我们愿意开创这个先河。

刘海粟美术馆外景
从定位来说,刘海粟美术馆的核心是要传承刘海粟精神,不仅仅是研究他的绘画、书法,更需要研究这位艺术大家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贡献和作用。刘海粟的精神概括起来讲,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他是一个不断创新、敢于开拓的人,一个17岁的青年,从常州来到大上海兴办美专,没有这种精神,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办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不息的变动”。他就是这样不停地“折腾”,但正是这种“折腾”,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教育的变革与革新。这种创新的精神对于今天的刘海粟美术馆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滋养。刘海粟美术馆要传承什么?最主要的就是要传承刘海粟的精神;要研究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研究他的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刘海粟
澎湃新闻:互联网艺术应该如何被定义?和过去所说的“交互设计”区别何在?
朱刚:好多人问我什么叫“互联网艺术”?是不是把一件作品拍摄、扫描后上传到互联网上就是互联网艺术?互联网上丰富的文艺形式是否都属于互联网艺术?我认为这种答案既是也不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包容度很大的平台,一个联系着全球的平台,它包容面很广,所以把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也可算是互联网艺术。但是,从狭义角度看,互联网艺术跟这个概念其实是不一样的。

“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互联网艺术最早源于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台计算机问世,这台计算机占地170平米,里面有18800个电子管,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发明会开辟一个时代,直至今天,它的神话还在继续……
最早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生成图形等功能。第一件利用计算机创作的图像艺术作品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他创作了《Oscillon 40》,计算机描绘曲线构成抽象的画面。因为当时没有周边设备,没办法输出,所以就拿来照相机,用慢镜头的形式记录了这么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像是一个钢圈一样的形象。这一时期,利用计算机绘制的图像被称为“电子绘图”。
1963年,伊凡·萨瑟兰发表了《画板,一个人机交互通信的图形系统》。画板,作为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取代棘手的字符命令,允许用户通过光笔直接操作监控器上的图标作图。
1968年,伦敦艺术研究所举行了“控制论与探宝——计算机与诸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了多个领域的作品,有使用计算机创作的视觉艺术、音乐舞蹈、试验性文学,有计算机与环境为主题的控制形态的艺术,以及机器人等等,标志着“计算机艺术”全面进入艺术领域。
20世纪60年代,“超文本之父”纳逊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超文本”和“超媒体”奠定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体系高度互动性的本质特征。正是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艺术发展到了互联网艺术。
如何来定义“互联网艺术”,这可能不久的将来会争论不休,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从“电子绘图”到“计算机艺术”再到“互联网艺术”,各种定义层出不穷。我给出的定义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周边设备在网络及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艺术创作与展示、传播与接受、欣赏与互动等的活动。这是一种与传统艺术范畴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或门类。
现在的互联网艺术最大的特征是高度互动性。它与“交互设计”有相似性,交互设计的思维方法建构于工业设计之上,当然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艺术的一种。互联网艺术的范畴更广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艺术形态进行创造性转换,改变传统艺术形态的创作方式;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三维图像;三是应用计算机图库和数据库互动存取和修改,并形成数据库艺术;四是计算机互动图像或在一个真实时间里运行的自动的互动装置,构造“虚拟世界”。
未来的艺术与科技必然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充分地运用科学技术,让艺术与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艺术更加有感染力。美术馆是一个思想发声的场所,是审美教育的平台,如果把科技加进来,能使得它的思想发声和艺术审美更加有感染力,岂不更好?所以美术馆应该与科技结合。美术馆姓“美”是必须的,但是在传播美育的过程中,如果能与科技结合,与互联网结合,我认为这是美术馆应该做的。

“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过去,美术馆的馆藏主要是架上作品?互联网艺术将如何被馆藏?
朱刚:互联网艺术的收藏是一个新课题。我说过,互联网艺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艺术,它是与传统的国油版雕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以这样的视角去关注互联网艺术,对美术馆来说是挑战,从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展览陈列、教育推广、文化交流到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是新的课题。不仅仅是收藏。
2018年,刘海粟美术馆展览、文献研究、传记电影均有呈现
澎湃新闻:刚刚过去的2017年,个人难忘的一件事?
朱刚:从过去一年到现在,让我最为难忘的其实就是策展这个“中华创世神话展”。作为一个总策展人,我觉得需要协调的面非常广,且又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一个庞大的展览,可以说从整个展览的设计,到每一件作品的落实,再到每一件作品与作品间的协调,对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因为是新的挑战,所以就特别难忘。

一风《上下五千年》
澎湃新闻:请您用一两句话总结2017年您的工作,为什么?
朱刚:过去的一年,对于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来说是重新出发之年,是创新开拓之年,是践行梦想之年。2016年,刘海粟美术馆是一边对外开放,一边进行内装修工程。到去年,整个内装修工程已经完结,应该说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正式进入新的发展期,开始纳入正规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建了许多规章制度,确定了馆的宗旨目标,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实地前行。
澎湃新闻:您认为刘海粟美术馆2017年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朱刚:我们做过了一些有影响的展览,包括互联网展、夏伊乔诞辰一百周年展、常沙娜展、中法展、留德艺术家展等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鼓励。当然,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有所迷失,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学习。但是还好,有大家的厚爱和支持,它也应该说是为大家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大餐。通过媒体,我也想请我们的观众为刘海粟美术馆的发展多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我个人及全馆人的愿望就是要服务好大家,服务于上海文化发展的大局,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梦。

刘海粟《北京前门》 油画
澎湃新闻:2017年,对整个中国美术馆行业与艺术界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建议?
朱刚: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一大批新的美术馆出现,数量之多、体量之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馆的建立,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才会出现大批量的美术馆。
我认为,有了这么一大批优质美术馆后,即好的硬件设施,这是复兴中华文化之所需。但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好的软件,即好的作品。美术馆不能只是一个壳,每个美术馆都应该有丰富的藏品、自身的特点亮点,让人们在享受硬件的同时也享受它的软件,观赏新时代作品,更加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澎湃新闻:2018年,刘海粟美术馆会有哪些新的亮点?
朱刚:新的一年,刘海粟美术馆应该说是各个环节都会有亮点,我先爆一些料。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刘海粟美术馆将有两个重要的展览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相关,第一个展览发起于刘海粟美术馆领衔的长三角美术馆联盟机制,刘海粟美术馆是理事长单位,包括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三十家左右美术馆。我们这个联盟目前正在策划一个长三角地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展,大概在九月份推出。
另外一个是我们与上海人民政府侨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的一批上海画家参展,他们现在有的还在国外,有的已经回来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描绘改革开放之后祖国的变化发展,我们已经开过几次座谈会,大家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要以海老为楷模,拿出最好的作品参展。今年还有一个是对刘海粟美术馆来说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即刘海粟“十上黄山”一百周年,指的是从他第一次上黄山到现在有一百年了。在这个一百周年大展中,我们不仅要展示海老的黄山精品力作,还要聚集一大批画黄山的名家大家,把这些画家集合起来做一个“黄山大展”,我们希望形成一个以刘海粟为代表的画黄山的脉络体系。

刘海粟《黄海一线天奇观》 国画
下个月,我们将举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文广局等主办的以军旅画家为主体的全国性画展。今年的刘海粟美术馆,应该说重量级展览还是不少的,亮点也是不少的。其他的还有与上海美院的合作;以及接下来互联网大展结束后,将开启《红军来了》的创作者莫伊谢延科的展览,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俄罗斯文物级的;七月份还有美国建筑模型的展览,都是美国博物馆级的建筑模型,应该说看点很多。刘海粟美术馆将努力举办各种高质量的画展,以满足广大观众对文化的需要。
在学术方面,今年的重点是要推出《刘海粟全集》一至二卷,这是刘海粟研究中心的最重要的工作。刘海粟美术馆要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刘海粟精神引领美术馆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与上影集团合作,正在策划刘海粟的人物传记电影《一生情缘》,目前,整个前期工作也在有序的展开中,许多著名编剧、导演、演员都会加入其中,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文艺片。
澎湃新闻:2018年您个人的期望是什么?
朱刚:2018年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奋斗之年,上面我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工作计划,还有许多精彩正在策划中,我希望通过我和我馆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刘海粟美术馆做得更好。幸福是要通过奋斗得来的。 

相关产品

评论